網站首頁
最新動態
大學堂簡介
孝親尊師
教育教學
實踐活動
佛陀教育
述而不作
真實利益
聯繫我們
述而集
述而集
了凡四训
孝经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十善业道经
您的位置:
首页
>>
述而不作
>>
述而集
>> 浏览文章
第三章 孝亲尊师之道路
文章来源:
时间:2016-08-31
浏览量:1674
第一篇
以撰者阅历观察,佛法实为圆满的「孝亲尊师」之教育教学,或者说是美好的「心想事成,改造命运」之生活教育教学。
是以,著名文学大家豪·路·博尔赫斯称:佛教乃是面对「千百万大众」的「一条拯救之路」(《博尔赫斯全集·佛教》「散文卷下」 第一一八页;博尔赫斯著、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
是以,孙中山先生认为佛教具足「救世之仁」,「舍身以救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二二、二三页,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
佛家的教育教学,动则以举手投足乃至于音容笑貌,静则以造像宝殿、山门寺院乃至于在在处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构筑,其指点人生迅速提高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指数的教育教学意义,无一时无一处而不彰显。
那山门,迎面即是哈哈大笑之大肚子弥勒佛。善男善女平民官宦来,笑;丑鬼邪祟乃至大坏蛋来,也笑……何也?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欢欢喜喜、平平静静,不作任何计较——生平等心、呈喜悦相之谓也。
为何大口而笑,并且肚子还那么大?学佛乃学活泼快乐、学欢喜高兴,非严肃、呆板、教条诸类,更非学操心害怕、苦恼忧愁。那「大肚子」表法意义是学佛要学气量大。量大福大,福大则大笑也。
如何方能量大?
弥勒佛之教具为大布袋,见人就把布袋一放笑而不语……此乃教育众生,学佛要学习放下一切烦恼与不幸,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教育众生「放下」之唯一法门而已。
依何而放?
「四大天王」有教:
东方持国天王(持乃保持,国乃国家,其意为总理主持一方事务,当领导。如总统是领导,企业老板是领导,家长主持家务亦是领导……),其教学工具是琵琶。琵琶弦松则不声,紧即断,松紧适中,不偏不倚合乎「中道」,音韵方尽善尽美矣。此等教义是说为人处世务必公正,尽职尽责,敬事而信——敬天命尽人事也。
如是为人,人好;如是做事,事好;如是持国,国好。
南方增长天王,教学工具乃剑(表法智慧之剑,斩断一切烦恼),其教育教学意义:不但要尽职尽责,还不要骄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代在进步,我们的道德智慧、学问才能、家庭事业等也要天天「增长」,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佛门不但不落伍,而且是与时俱进,永远领导时代进步的教育教学。
怎么才能圆满「持国」、「增长」之道?
西北两面天王教导:要学会多看多听,即「看万卷书,行万里路」。
西方广目天王教多看,教学工具有(身缠)龙或蛇(手拿)以及珠子。龙(蛇)象征社会现实变化无常,珠子表法「一定之规」。意思说面对变化多端、物欲横流的形势:生猛海鲜、山珍野味、灯红酒绿、声色犬马、舞厅桑拿……我们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睁大眼睛看清楚,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做人的根本道德决定不能丢失!
北方多闻天王教多听,教学工具为伞。其教育教学意义:现实世界诱惑颇多,花样翻新,层出无尽:电视电脑、网络报纸、彩铃信息、街头巷尾、胡吹海聊、污七八糟……我们务必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防止污染,防止腐败,防止堕落,「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小心污染,小心上瘾……
如是才能放下。
放下者,佛也。
门尚未进得去,佛之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其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等教学手段(措施)就已经全部和盘托出,广而告之了。
那一座平实的山门,即是八万四千法门;那一座平实的山门,即是佛家三藏十二部教科书。
这哪里是迷信呢?
——看不懂,就迷信。
[NextPage]
第二篇
佛经汉译始自东汉,以《四十二章经》为最早(近世来有梁启超等对此颇有争议,那是佛学,不是学佛,天壤之别),而后伴随着公元一百四十八年安世高东来译经,二百六十年朱士行西行求经,那声势浩大而长久的佛经汉译先河由此开启。
佛祖西来,大河东流,至隋唐时代,佛经汉译本可谓卷帙浩繁,已呈洋洋大观之势。
时高僧大德慈悲,为方便佛门四众弟子学习,召集国内以及日本、高丽、越南等周边国家学人开会讨论。会议达成共识,如下:
大家认为,佛门之根本大法乃《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切经皆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之注解,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却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为圆满。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宗「五经一论」都有详明,要说最为方便、详要、究竟圆满者当数《无量寿经》。
譬喻走高速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高速路是《无量寿经》,其他经典无非上高速之引路而已,《大方广佛华严经》亦不例外。因此而言,《无量寿经》乃佛法根中之根,顶峰之顶峰也。
《无量寿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是经翻译,绵延八百年,译家不同,所据不同,译笔巧拙不同,故而经题及译文自然差别各异,有译本十二种之说。然宋元而降,遗失者有七,仅存原译五种。至于校会之本,自宋至今,凡有四焉。
目前总计,是经版本存世有九。然而,优劣彰晦不一,论经文最通俗易懂、最优美生动、最流通广泛、最契我辈根机、最圆满殊胜、最畅佛之本怀者,当数近世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老所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最。
释尊当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讲经说法三百余会,所有经仅宣讲一次圆满,不再重复,惟《无量寿经》例其外。从现存五种原译本而判,释尊至少有三次宣讲是经。释尊如是垂慈,《无量寿经》之重要自然凸显。
梅光羲居士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一大藏教之指归也……是以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梅光羲撰)
「《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也。』」(《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译会校释》,黄念祖著;是《解》简称《大经解》)
如上种种,恕不多言,欲要详明其实,可拜阅黄念祖大德所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等。
《无量寿经》实为如来所说第一经,而其重要者乃「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又以「第十八愿」为重中之重。「第十八愿」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也就是说,「四十八愿」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注解,《无量寿经》又是「四十八愿」之注解……依此类推,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南无阿弥陀佛」之注解而已。
故而,释尊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一大事因缘者何?
念祖老云:「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教起因缘》)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等同于将三藏十二部全念一遍。行住坐卧出声无声皆可,简单方便、极顿极圆,三根普被、凡圣齐收,八万四千法门无出其右。因此,「念佛法门」被誉之为「上上密、深深禅」、「门余大道」等。
释尊念「阿弥陀佛」而成就佛道,又将如是殊胜法门传于父王。
「南无阿弥陀佛」属音译。
「南无」,翻译成汉语为「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即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之言,表示尊敬或皈依意思;「阿」乃无义;「弥陀」为量义;「佛」即是觉悟。六字洪名说白了,就是「皈依尊敬的无量觉先生」。
其象征意义有三:健康长寿、聪明智慧、幸福快乐,或者说是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等等。
不信佛、不学佛的大有人在,但不想得此三样福报者,过去没有,现在没见,亦无来诸。
方法对了,路子对了,万人万修决定皆得之也。
念佛成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的道理在此。
心想事成,改造命运。六字洪名,诚乃宇宙法则。
[NextPage]
第三篇
虽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直捷方便、究竟圆满,但若念好并非易事。
首先要有基础,基础即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尊经有五大殊胜,非一般经典所具:
其一、听众殊胜。释尊说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乃至四天王天八部鬼众,一切龙天善神等全部云集而来。翻遍三藏十二部,绝无仅有,无与伦比。
其二、说时殊胜。释尊在圆寂之前,为报答母亲摩耶夫人之恩德,上升到忉利天三个月,演说了《地藏菩萨本愿经》,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降到曲女城,一昼夜讲圆满《大涅槃经》,于二月十五日午夜入灭。以此判论:《地藏菩萨本愿经》乃释尊之最后遗嘱!
其三、放光殊胜。释尊讲一般经最多放一次光,而讲尊经三次放光,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几部大经可与之媲美。
其四、委托殊胜。释尊将其不住世至弥勒菩萨成佛,这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教育教学重任委托给表法「孝亲尊师」之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现在的代理佛。
其五、译者殊胜。尊经乃唐朝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翻译,所有汉译佛经中文字平白如话且字字意义深广无尽,惟此一者。实叉难陀法师圆寂火化,薪尽火灭,其舌犹存,诏令送其余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以此示现译文之精确!另外,法师名号汉译「学喜、喜学」,正对应《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蕴无穷。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佛门所公认「孝经」,八万四千法门之共同基石。尊经教导四众弟子务必做好三件事:相信因果、断恶修善、孝亲尊师。一即三,三而一,九九归一,即「孝亲尊师」也。
「此经始文殊发问,谓非大智,莫识地藏端倪。终空藏收科,以非太虚,安泯大士化迹。乃摄有归空,全假即空意也。而空藏问福利者,乃从空谈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当体即中。圆融妙行,同归秘藏。故终乎虚空藏也。」(《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之名号表法性德,菩萨名号乃修德。文殊菩萨表法智慧,虚空藏菩萨表虚空无尽。
修学佛法,首要在于得智慧,有智慧才能看破,故而尊经以文殊师利菩萨为第一当机者。看破之目的在于放下,放下才能达至虚空无尽果地也,所以虚空藏菩萨最终当机。
文殊以始证终,虚空为终照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循环往复,始终如一。
学佛者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没真看破;之所以没真看破,还是因为没有真放下。真看破就能真放下,真放下也就能真看破。看破、放下互为表里,一二二一,是一不二。
如是,人人必得经中所言「二十八种利益」;如是,方为「孝亲尊师」。
修学地藏法门,修学一切法门,无非修学「看得破、放得下」,佛之能事无过于此。
尊经经义殊胜而又殊胜,在在处处暗合道妙却又简简单单明明白白,不可思议。恕不一一。
[NextPage]
第四篇
开展大乘佛法「孝亲尊师」教育教学事业的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全部现身尊经。其意在于强调本经殊胜圆满之同时,明证佛门圆满的教育教学课题——「孝亲尊师」。
释尊「临终托孤」,并没有将代佛住世教育教学之重任委托给其他菩萨,如观音、文殊、普贤大菩萨摩诃萨等,却单单「殷勤付嘱」于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并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再三告诫四众弟子务必「孝亲尊师」,倘若舍弃「孝亲尊师」之唯一基础课题,则无有是处。其「托孤」之甚深含义,在于突出强化「孝亲尊师」之重要地位。
地藏菩萨当仁不让,感恩感激「涕泪哀恋」(《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承诺决定担当起如来家业,再三告慰释尊,请老师放心,「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释尊之用心良苦,地藏之婆心宏愿,大为观焉。
当年弘一大师听经至此,感动有加,泪如雨下,禁不住当众嚎啕不止。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俱复瞻礼,合掌而退」圆满,有别其他经典作「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诸语归结。其意深广,注家陈述皆各有详略。
撰者亦有是语:经家之所以于尊经作叙斯语者,重在彰显佛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没有结束之真实。换而言之,此番法会是「孝亲尊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总动员大会。「孝亲尊师」对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一切龙天善神、一切人、一切众生而言,都是一个刚刚开始。「孝亲尊师」关键在于老实、听话、真干,故「俱复瞻礼,合掌而退」,以「退」为进,「退」而付诸「各地」现实生活。
「孝亲尊师」:
——一方永恒的幸福家园;
—
—一座永恒的温馨驿站;
——一处永恒的美丽港湾。
每人都是地藏菩萨,理当都是地藏菩萨,本来就是地藏菩萨。「孝亲尊师」,去染还净,妄尽还源。如是如是,方得大利益。
「孝亲尊师」是整个佛法教育教学无有穷时之无上唯一课题。三藏十二部之多,浩如烟海,却无一字出其之右;如来家业之大,尽虚空遍宇宙,亦是无有一事不在其中矣。
学佛之路,乃学习「孝亲尊师」之道。从「孝亲尊师」起始,以「孝亲尊师」行进,到「孝亲尊师」圆满,圆满「孝亲尊师」之道即成佛果。
—
—此乃无量诸佛成就的唯一必经之路。
——此乃地藏菩萨表法的唯一真实义趣。
是谓释尊付嘱地藏菩萨代佛住世主持教育教学重任之第一理由也。
如何「孝亲尊师」?自然是以念佛法门为最佳。
经云:「尓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六道罪苦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
释尊是言非常重要,重中之重,义趣显冥深广无尽。略述有二:
其一、地藏菩萨摩诃萨即将「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实乃拯救「一切六道罪苦众生」之法,凡圣齐收,三根普被。
其二、「孝亲尊师」的方法有八万四千之多,此番地藏菩萨摩诃萨所演,实乃「一大事」者,可谓最真实、最圆满、最方便、最殊胜、最不可思议之法。万人万修,决定万人成就,正法、像法、末法众生当以是得救,毫无疑虑。于是,释尊开怀畅言:「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地藏菩萨马上分别宣说称念(听闻)十尊佛之名号利益,继之又一气说出九尊佛名号,白言:「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经文出处同上)
释尊欣然为之印证。
——此诚乃烘云托月之法,念如是佛即得如是大利益,何况念释尊誉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光明遍照第十二》)
称佛名号利益,由表法「孝亲尊师」地藏菩萨言明,非为其他菩萨摩诃萨,其深其要不言而喻。
「孝亲尊师」,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为圆满殊胜。
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从何处入手?
——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贪心是念佛第一大障碍,「贪嗔痴」三毒之首。擒贼先擒王,贪毒不除,念佛则难得利益。若欲除掉此毒,当以布施为始。故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称佛名号品第九》后,有《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为继。
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施者往往不尽其力,不施者德能全废。何也?理由种种,无非是不放心,怕布施了自家怎么办?此实乃学佛却不信佛,贪之故也。
我佛慈悲智慧,洞察大千以至微尘,所以有《地神护法品第十一》化解其虑。坚牢地神是大地诸土地神之大领袖,释尊大加赞叹:「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
有坚牢地神护法,当无任何操心,尽可放心快乐布施。此可谓大地之承诺,苍天之见证也。
学佛是学放心,不放心这,不放心那,实则是不放心自己,不放心佛也。既然不放心佛,那学得是啥佛?
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愈舍愈得。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倘若有而不施,鬼瞰其旁,此等教训多多,而非耸人听闻,也莫怪坚牢地神不护法。众生守法,坚牢地神才护法。倘若不守法,不布施,坚牢地神就来保护,岂不渎职?坚牢地神慈悲而智慧。她老人家可心明眼亮了,决定优秀称职,从无差错,绝对不会保佑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分子。
布施不在多少,心量要大,要有大慈大悲之心。因此,继之以《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主要当机者。事大而心小,事亦小;事小心大,事自大。倘若念及天下那些尚挨饿、受冻,乃至没钱看病的穷人、没钱上学的孩子,真诚为其或节俭或布施一米、一线、一钱,功德则满天下矣。
大慈大悲布施,在真心,在气量,不在物。
念佛要从布施入手,而出手不在阔绰与否,但气量要大。
念佛以布施入手之后,注意事项有哪些?也就是说,念佛者必要的道德能力技术是什么?
简要言之:
首先谦虚(含谦卑、谦让之意)。
谦虚乃世出世间一切成就之大总柄(参见撰者所述《谦虚的意义在谦虚之外》,恕不赘言),自然是念佛道德能力技术之首要。
地藏菩萨属古佛再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不居佛位退于菩萨学处,是为了更方便协助释尊开展「孝亲尊师」教育教学活动故。
地藏菩萨的学生成佛者已无量无边无以数算了——「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而作为老师的地藏菩萨还是甘心情愿、乐此不疲地坐于菩萨学位,「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德遵普贤第二》)。此非一般大菩萨摩诃萨所能,并且地藏菩萨发愿永做幽冥教主,「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属六道苦难最重而地位最低下者。
其意在于:永远降低姿势,谦虚到家。
就诸佛菩萨乃至一切圣贤而言,地藏菩萨当摘谦虚桂冠,谦尊而光,无愧「王者」之尊号——「地藏王菩萨」!
其次耐烦。
释尊称地藏王菩萨:「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然而,「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赞叹品第八》)
地藏菩萨耐烦之心,实在令人感动万分,亦是耐烦之王。此非王者无能为之。
耿恭简公云:「耐烦者,众善之所由集也。」(《从政遗规·耿恭简公耐烦说》,陈宏谋编辑)
万善同归,万美万善,皆以耐烦而得以成全。故曰:耐烦者,念佛之命脉也。念佛者岂可不恭慎保持之?
第三是知耻。
知耻即是知道不当的言语举止,乃至起心动念。凡违背「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一切行为皆视之为耻。
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淫(乱),智者不醉(醉则乱性乱事),信者不妄。五常五戒无二无别,世出世间一如,一观《众生业感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即可知耻。
当今时代,礼乐崩坏,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以耻为荣。无论世出世间,一概在劫,可谓无有幸免者。
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云:「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
例如,有人从政无开支财务权能,立马就有许多亲朋熟人讥笑:「当的什么官,连顿饭都管不了?」
饭之费用出于财政,财政之一分一文皆来自老百姓。如此而看,好像不偷或者不会偷、不能偷老百姓血汗者,就不是好官。盗贼窃物,绞尽脑汁、担惊受怕尚需付出代价,而不费吹灰之力冠冕堂皇偷老百姓者,谓之「很能」,谓之「很有本事」,谓之「好官」……这样的官实则是连盗贼都不如了也。可是,诸如此类竟然已经成为风俗时尚,尽管警钟长鸣,但鲜有闻之者,于是一家人乱哄哄地「赶时髦」。
是故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失误其他,情有可原;失误风俗教化,后果不堪设想。
言及目前离婚率高,特别是某些大城市,有人则曰:「离婚率高,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啊!」
如果说妻离子散,上无所养下无所怀诸类,算是象征文明进步,那我们要文明进步干什么?干什么?
还有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自己吃用不造假掺假,亦不使化肥剧毒农药,却光天化日之下一窝蜂地把假、冒、伪、劣、毒等大张旗鼓、大搞宣传批发外卖……如此造作,实为明目张胆谋财害命,然而却大行其道!又有几人能稍有自觉,以之为耻也?
——无惭无愧,大有作为。
有人鉴于世情,欲组织「知耻学社」。如是学社,可谓救世者。
第四则诚敬。谦虚者,自有诚敬。谦虚乃因,诚敬是果。地藏王菩萨谦卑如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由始至终,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敬之美,一切诸佛菩萨乃至龙天善神、八部鬼众无不诚敬,不必多言。
第五、第六为知恩、报恩。地藏王菩萨知恩报恩,其事其情无以言表,不涉他处,仅观《分身集会品第二》即可意会。
第七是惭愧。知晓以何为耻,才生惭愧,惭愧而后方能改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等教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可谓详明。
第八知足。
谦虚、耐烦、知耻、诚敬、知恩、报恩者,自然知足,反之亦然。地藏王菩萨以最低地位、最低待遇成就着最高尚的「孝亲尊师」事业,并且不涉他望,乐于助人,以苦为乐,非常满足那谦卑身份及其岗位等,全心全意开展无有穷时的教化救助工作。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
地藏王菩萨之德能善行不可思议,其乐无穷亦不可思议。
知足才得平常,平常者常乐。
有道是:「平常心即是道。」非此大道者,孰能常保其乐也?
当年释尊圆寂前曾告诫阿难等尊者:「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第一》)即「以戒为师」也。
净土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印祖)教育大家:「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缚具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宾士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示修持方法》,李净通居士编),即「以苦为师」也。
「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之义趣亦是知足。
能苦才能戒,能戒则心安定,安定方能妄尽,妄尽而具足知足。具足知足者,佛也。
因此,佛门有常识如是:「菩萨不知足亦不能圆成佛道。」
佛为知足来,佛亦为知足去。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帛书老子校注》第四九页;高明撰,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版)
——人类一切灾难与不幸的根源就在于不知足。
[NextPage]
第五篇
以谦虚作柄,耐烦为脉,贯彻始终,总摄知耻、诚敬、知恩、报恩、惭愧、知足六大道德技能念佛,决定自得大利益,毫无疑虑。反之,正如俗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南无阿弥陀佛」,惟以谦虚耐烦总持其六者,方能受能持也!
世出世间一如,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社会之和谐、幸福、美好等,无不以之为要。
于是乎撰者向您顶礼三拜,白言:
「谦虚耐烦,孝亲尊师!」
「
孝亲尊师」,莫过念佛。
坚持谦虚,坚持耐烦,坚持念佛!
如是辛苦如是甜也。
——地藏王菩萨,一位永恒的谦虚耐烦之王,一位「孝亲尊师」路上的景行楷模,一位如来家业最具实力的真正荷担者。
版权所有 © 潍坊大山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中華孝親尊師大學堂 联系电话:0536-225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