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孝亲尊师之花絮 ——关于《述而集》
文章来源:
时间:2016-08-30
浏览量:1403
如果《述而集》,能够让您稍得一点开心,撰者将会非常感恩,并真诚感恩促成这部随笔的一切人乃至一切因缘!
在此不说「读者诸君」,是因为「读者诸君」与「大家」是一样的笼统模糊,还是「您」好——您,具体温馨而亲切。
稻盛和夫老先生以八十年亲身经历论曰:「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活法》第一五页;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二○一○年版)
自始至终,撰者就坚信《述而集》能给您带去好运。如果不是出于这唯一真诚的坚定信念,那么就不会有这部集子了。
撰者自初始敬笔《述而集》,凡七易其稿,历时五年之久。初稿十篇,是于己丑年五月至七月间陆续草就的,各自独立成章,凡三万余言。辛卯年四月,机缘凑巧,蒙受师长及诸家学人的恩德,撰得《孝亲尊师之演义》。不经意间,《孝亲尊师之演义》首先在亲朋中得以相互传阅,皆生欢喜心,于是公开发表。不久,有热心学人将《孝亲尊师之演义》呈于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案前。恩师净公不弃鄙陋,拨冗审阅给予印证,并深夜特意致电。尔后,多有本地学人来问「如何孝亲尊师」诸类话题,亦有不远千里来访者。因此,从己丑初稿中拿出九篇稍作文字润色,作为《孝亲尊师之演义》的阐释,一并集结,是为《述而集》二稿,计四万余言。
辛卯七月,一热心学人将《述而集》呈给中华书局的祝安顺先生,祝先生给予了热心指教。遵照祝先生卓见,闭门谢客,不分昼夜认真修改,历时三月,两易其稿,得《述而集》十又七章,近十一万字。
出于文学外观等方面考虑,辛卯十月将《述而集》呈于著名资深编辑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女士(又名高叶梅)。其其格女士于繁忙中放下所有手头事情认真审阅,个别篇章逐字逐句给以指点,「上心掏肺」(高女士来信语)熬夜写信到凌晨一点,惠以洋洋数千言指教……真诚相见,金石为开,令人大为感动。于是,「笔则笔,削则削」,删除关于唐太宗、尼采、福柯等三篇,补出有关文字,又历经月余,成《述而集》第六稿,十四章计八万余字。
其中,卷一《谦虚的意义在谦虚之外》曾作一整篇发表过(当初五章,而后又两易得成四章);二、三卷诸章均独立成篇陆续公开发表过。
癸巳年出版在即,将《述而集》第六稿呈给了深孚众望的著名专家学人——中央党校的刘余莉教授。教授仁慈而眼明,不厌浅薄之人,礼贤下士,不吝赐教,欣然而为之序。撰者大有受宠若惊之感,惶惶不安中怕是有辱了教授的大家手笔。因此而定下神来耐得住心烦,谨遵教授《序文》的旨意,又在个别文字处做了一番推敲润色,调整了部分章节,并把壬辰年撰述的《认真就是道》、《关于<述而集>》再次梳理。前者题目修正为《孝亲尊师之风景》,后者则是本文《孝亲尊师之花絮》也。一并收入集子,凡十六章十万字。
于是,在本书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如是文字:
「谨以此书敬献给王金栋先生以及海内外力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志士仁人。」
这不仅仅是因为撰述者个人在「孝亲尊师」之路的行进途中,有了金栋先生及其他所领导的仙霞团队的加入,少了一份孤独而多了一份来自大家庭的温馨与鼓舞;也不仅仅金栋先生及其团队在弘扬和力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仁其智其勇,其人其事,坦荡光明令人敬重;更主要的意思是在于表达撰述者个人对祖国文化的无上敬仰和甚深感恩之情,亦是对祖国文化复兴的一份庄严祝福!正如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在忍耐中等待康复的民族,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将会比美国更富有,很可能将会与古代的中国一样,在繁华和艺术的生活方面,居于领导世界的地位」(《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五五七页;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北京版)。
如是如是。
如此一番磨练,这才成就了《述而集》之第七稿也。
七者,圆满也,东西南北上下中之谓也。
另外,《述而集》当有五事还特别需要说明一番,简要如下:
一则诚敬。此番撰者每每伏案,首先沐手或顶礼三拜,或三问讯礼。撰者自一九八零年有兴趣于「文学创作」,未之有也,但愿这一分诚敬,能使您得到一分利益。
撰者自「写字」始,未有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当年二十几天一气二十余万字,写前并不知道有哪个字要写,只是被某种情绪所驱使。这,犹如我们出门,并不知道会碰上谁,只能碰上谁算谁。话不投机敬而远之,意气相投成为朋友。朋友有疏密远近,有绝交有永久,新朋旧友来往更换……诸如此类,亦如撰文,推敲、润色、增删乃至易稿,但没有构思。谁都不能确定五分钟内有什么电话过来,是喜还是悲?五分钟的事尚不确定,何苦操心构思?真学问不操心不构思,操心构思非为真学问。
——人生当如是,不再构思。
是为「诚敬」。
二乃撰述。中华书局的祝先生有教如是:「请作者对全书引文查核一遍,注明出处,出处须明确书名篇名(能明确到篇名的明确到篇名),且前后引用宜统一之。」而撰者陋习,写字自由,自己哄自己玩,全凭记忆,一概不核查,张冠李戴有之,却不悔改。既然先生有「意见」了,当严格照办(撰者自幼「拿老师鸡毛当令箭」,多为人笑,但仍然坚守,四十年如一日。可谓成我者鸡毛,罪我者鸡毛——一笑)。
因此,即使曾经背诵颇熟之经典类,亦一一核实,注明出处。凡属于经史子集诸类经典(如《论语》、《地藏菩萨本愿经》等),除极个别者,一般使用目前流通版本(世传今本),不注明作者及出版社等,其他则注明至页码;其中涉及《二十四史》者,一概使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并参照「中华书局繁体字本」;至于译著,有多种译本,根据个人阅历,使用「权威本」,当然也虑及本文叙事语境;个别常识性著名语句不具,根据意思化来者不具,此乃为文先规老矩。稿成后,再三核实,基本能做到句句有出处,事事有来历,恪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原则。
是为「撰述」。
三者自然。儒释道等教育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无需多言。感情所致,自然使然,文白并行不弃乡谚俚语,顺手拈来,沟通「文言」与「白话」、「土话」之间的自然对话。使文字具有韵律之美、语言张力诸因素,形成某种叙事氛围,具备艺术感染和追问力度,这得益于写字三十余年不辍之折磨。
四为感伤。行文感伤良深,时有泪落。道德沦丧的故事,一直以来剧烈上演,始作俑者当然自作自受难逃其咎,古往今来无一幸免者。但「男女俗眼,不辨是事。」(《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第六》)真是可怜悯也!
五是欢喜。撰述虽有文有白,但尽量白话,照顾一般读者。其中短句颇多,逗您一笑,可上手机短信。倘若嫌文字长,一观题目即可,因为文章的意义在文章之外;甚至题目亦不必看,因为题目的意义也在题目之外。不必麻烦,浪费时间,省心,皆大欢喜。
大道至简至易而不易,知难行易而不可思议。禅宗六祖慧能目不识丁,照样成佛讲经,直下担当如来家业,「教授」则白瞎。
——一切学问没有儒释道文化的支撑,皆不得圆满。
竭诚尽敬,因此而为之述,无非欲使其具有一种优美好看之文学外观、史学之严肃、义趣之精确等性质,但愿不是弄巧成拙。
至于行文中或是夹七夹八,或是捎带《春秋》笔法责备贤者,甚而分别美丑善恶,污言秽语,嬉笑怒骂……一如既往,直指鄙夫自己,发露忏悔,罪在一己,丝毫不涉他人,亦是叙事生动之需要也。
另外,在评价人物时借鉴了西方精神分析学家的某些学术观点。言及于此,不得不多啰嗦几句话。
在众多精神分析学家中,撰者欣赏艾里希·弗洛姆,其著作《逃避自由》等百读不厌。最佩服卡尔·格斯塔夫·荣格,作为瑞士出身的西方学人,对《周易》《老子》、「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荣格与卫礼贤合著、风靡西方的《金华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中说,荣格那著名心理学「阿基米德点」深受《周易》启发而得之;荣格还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等诸类名言警句。荣格著作《回忆·梦·思考》言,上世纪三十年代荣格与胡适博士会面,曾展开过关于《周易》的话题讨论,结果这位来自中国之「大师」的回答让荣格很是有些失望。博士作之答,撰者得知后亦很是感伤。作为吃「周易」饭长大、新文化运动领袖、杜威铁杆学生之胡适博士,必另有所图。当然,作为胡适博士毕竟是一代精英,老先生晚年退居台湾,却突然大大地倒过来,「下头尖尖上头粗」地极力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等。此实乃亡羊补牢之美,亦是此一时彼一时之举也。
至于西方精神分析学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很不好理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撰者不惜花「老婆孩子喝西北风」之沉重代价,求爷爷告奶奶地将「弗氏」所有「著作」中译本搞到手,可是却几乎没有一部能让人耐烦看圆满——真惭愧啊,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那么多钱!硬着头皮好歹啃下《梦的解析》,不仅大跌眼镜,还有上当受骗被愚弄的奇耻大辱之感——比《周公解梦》差远了。既没有趣味也毫无道理,不是空话就是怪话,还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乱性」,因此「失道寡助」,导致桑德·法兰兹终于发表了著名声明:「荣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荣格早出生十九年,或许就不会有他弗洛伊德,或许世界还美好一些。
以撰者陋见,「较比」而言,自哥白尼以来,西方传统文化理念遭遇了四大冲击:一是哥白尼之「地动学说」、二达尔文之「进化论」、三尼采之「上帝之死」、四弗洛伊德之「性动力学说」。以伟大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教授学术思想观察,上述理论皆属「痴人说梦」,而最差劲者,弗洛伊德也。其「性」思想不但搞坏了西方,还引诱了中国,简直是一沉痛悲哀之大谬!还冠以皇皇「科学」名堂!
——一科学,就正确!于是,其「性」皇皇,恶化全球。
西方世界好像自近世上帝「怠工」以来,总是习惯于一个错误推翻另一个错误,最后形成一大错误总结。
究竟真实说,正如永嘉玄觉禅师所言:「分别亦非意。」(《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在此恭请您多多谅解,恭请隋炀帝皇恩浩荡,一并恭请弗洛伊德、罗素、福柯诸西方先哲大人大量多多包涵!
明清高僧蕅益大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灵峰宗论》卷第二之四《示昙生方丈》;《卐新篡续藏经》第二十六册《般若心经概论》、第三十七册《佛祖三经指南》等,皆有隋唐高僧禅宗四祖道信云过是语)
诗云子曰,尘说刹说,皆为师说。一佛说一切佛说,一切佛说一佛说,蕅益、道信是一不是二。依法不依人,依意不依语,无关宏旨,不必计较。
马鸣菩萨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大乘起信论》)
诚哉!
名字由他人呼唤,学号则自己使用。「常惭愧人」乃撰者学号,属首次公开。是号,恩师于辛卯年七月初二日所赐,非常珍惜。当自顶戴心践,当自以是身行;当自勇猛精进,当自一门深入。名副其实,无愧师教。
有些人可以不当好人,也可以不当坏人;可以干一番事业,也可以只当和尚不撞钟;可以不务古今,也不学中外;可以不相信共产主义亦不信仰上帝,甚至是不屑一顾儒释道三家文化……但是,没有不想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的——过去没有,现在没见,亦无来者。
如何得到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呢?人类的经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真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极为简单的几个字落实到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人生的诸方面中去。那么,怎么落实呢?那就是要以「孝亲尊师」为大根大本,以「谦虚」(含谦卑义,包括忍让、谦让、礼让诸义)为大柄,以「耐烦」为命脉,一门深入而长时熏修也。正如余莉教授《序文》所言:「其宗旨不过『谦』『孝』二字,一如文中多次提到的『耐烦』,而后提到的『诚敬』,加之卷三中通篇而述的『孝亲尊师』,其核心与根本皆由此二字而生。」这是《述而集》「述而不作」的唯一理由,因此以「道路,而非著作」而谓之也!
会说不会做,不是真学问。做到了再说是圣人,说了就做或边说边做是贤士君子,说了不做则为骗人。真学问在于真干,不在形式。真干的人生生活极为简单,生活越简单就会越接近真理,人生就会越幸福。如此而已。
维特根斯坦云:「对于我们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思想家——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第二版」 第一一八页;布莱恩·麦基编、周穗明 翁寒松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四年北京版)
此言乃维特根斯坦之天才著作《逻辑哲学论》结束语,翻译有多种,似乎意思无差,仔细观察,天壤之别。因此选取是译,更适合本文叙事风格,拿来放在在处。在处,一时您闻有是语,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权作弱弱地说:「给力……」
佛曰:「默摈!」